网络上很多关于解读广东省新能源产业通知“世界工厂”东莞的新能源汽车梦和安阳保时捷改装的题,大家的关注度都是很高的,小就让编为你整理一下知识吧。
南方财经全媒体编辑郑康熙东莞报道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预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突破900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将保持高景气。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领域自主研发技术持续反复升级,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强大内生动力。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和产业链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新能源资本”的竞争日趋加剧,主要集中在汽车集群和核心零部件集群领域。自动驾驶。
2022年,东莞在“新能源之都”的争夺中将继续动作频频。在近日发布的《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东莞正式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轻型汽车、储能与光伏发电、氢能及应用四大领域。其中,我们将在整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聚焦新能源汽车,努力打造国内著名的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产业集群。“汽车制造”一词再次出现在东莞的文件中。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制造中心,东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在培育自己的汽车梦想。然而,在几次错过之后,东莞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转型。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珠三角经过多年的产业转型升级,东莞、广州、深圳在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竞争中逐渐节节败退。未来三年,东莞新能源汽车项目发展仍将立足产业优势,进一步强化“补链”、“补链”,整合强化新能源、智能网联关键核心零部件的优势.没看到。汽车企业正致力于打造韩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
车辆项目屡屡缺失
20世纪90年代,东莞招商引资达到顶峰,众多全企业登陆东莞。此时,上海嘉世达想借助江北奥拓轿车项目,推广“美路”轿车,落户东莞寮步华南工业城。不幸的是,由于“Meiru”汽车未列入国家汽车清单,该项目未能继续进行。
业内人士表示,当时东莞还没有真正做好生产整车项目的准备,而且由于其他方面投资形势良好,一开始似乎并不急于引进汽车项目。
但机会不等人。1998年,法国标致汽车等四家股东正式退出原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投资逾10亿元人民币收购广州项目。标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广州汽车项目的全面启动,东莞的汽车梦再次被点燃。
2002年,宝腾集团以2500万美元收购了虎门当地私营企业广东金星重工公司49%的股权。原本计划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开始生产跑车“Lotus”。2003年。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制造商Proton通过与东莞企业合作生产国产跑车,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关注。然而,当两方合资汽车工厂项目的规模和产能未能通过国家审批时,宝腾离开东莞落户浙江,东莞的汽车梦再次破灭。
2009年,东莞宣布计划在松山湖开发五矿道尼尔房车项目。今年,东莞市还成立了“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东莞汽车产业城项目工作小组”,由时任市长直接负责并担任组长。然而到了2011年,五矿道尼尔房车还没有上市,最终什么也没发生。
东莞最难忘的汽车项目是2010年佛山与一汽大众的比赛。比赛最终以东莞队失利告终。该项目将于三年后投产,为大众和奥迪两大品牌生产最先进的产品系列。
在数次错失传统汽车产业后,东莞也不甘落后,于2011年开始聚焦新能源汽车。今年6月,东莞市政府与美国商业汽车集团签署谅解备忘录,成立一家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合资企业,主要开发电动汽车轻量化和动力集成技术,并我计划投资开发200美元。预付款100万美元,生产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当时,东莞将这个项目视为实现他完成整车梦想的另一种方式。
然而仅仅一年后,东莞市相关部门就表示,纯电动汽车技术尚未成熟,市场规模还较小。另外,比亚迪在一些城市投资了电动汽车项目,如果东莞还引进这些项目,肯定会吃不饱。不久之后,该项目被放弃。此时,东莞所有车辆都像停泊在岸边的船只一样滞留。
车辆梦想转向
进入2012年,东莞入选《东莞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汽车制造业特别是电动汽车,但东莞周边环境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珠三角城市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东莞汽车项目复工难度加大,此前与商用汽车集团的合作项目已终止。
2012年,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自主研发成功新型轻量化纯电动汽车,并推出首批40辆作为松山湖班车使用。设计速度为60公里/小时。价格在30万-40万元左右,此类新车型、新动力、新型轻量化结构电动汽车的出现,为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东莞神州汽车宏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技术中心主任洪安阳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编辑,2014年,宏源汽车进行了战略重组和产品转型。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引进深圳康美特科技、福建龙洲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重启”,开始专注生产纯电动客车。2016年,我们获得新能源汽车相关生产资质,开始规模化生产新能源商用车。
几年后,随着宏源汽车、永强汽车等企业主导布局部署,东莞开始转向发展新能源汽车项目。原来的乘用车项目竞争转向探索商用车和特种车。
但业内人士认为,这一变化还有更多被动因素。多年来,东莞虽然在新能源产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诸多优势,但趋于分散、分散,规模和产能较小,缺乏集体效应和统一规划,缺乏吸引大规模投资的力度。项目。这使得东莞在错失传统整车后,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上很难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形成竞争优势。
但这似乎并不影响东莞汽车梦的延续。2017年,东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面临来自肇庆、珠海、中山等城市的激烈竞争,再次与宁德时代闹翻并宣布。五个“计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东莞将培育1-3家大型新能源汽车企业、5-10家大型核心零部件企业。
《规划》提出,东莞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宏源、永强汽车等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升级,与东莞汽车制造企业合作。推动大企业间资本合作。国内外汽车企业集团。进一步增强东莞新能源汽车竞争力。
不过,东莞市汽车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华文表示,东莞新能源汽车项目仍存在规模过小、产能不足的题。与此同时,相关企业也缺乏智能化、电动化等核心技术。“如果年产能达不到30万台,就很难形成领先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率,无法支撑科研、人才等投入,更无法吸引资本”。
以中国汽车宏源汽车为例,宏源汽车是东莞市唯一一家具有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生产资格的汽车制造企业,目前具备年产3000辆纯电动混合动力及其他大中型豪华汽车的能力.有。虽然我们有每年每班班的客车产能,但与东风汽车、金龙客车等相比差距还很大。同时,洪原汽车在车辆轻量化、模块化、电动化、智能化方面进行了长期投入,但相比之下,短期内难以在“三大电动化”和“三大电气化”。核心零部件技术竞争优势。
不过张华文认为,基于基础好、门类全、韧性强的产业优势,东莞未来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发展仍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一方面,要争取智能化领域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核心技术优势,与宏源汽车强强联手,打造东莞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同时,我们计划加大对其他尚未引入台湾地区的国内主导品牌的投资,并在东莞建立华南OEM生产基地。
他还表示,丰田、本田等车企近期纷纷建设供应链实时物流系统,区位优势让东莞抓住机遇,锁定麻涌、沙田、厚街等区域的集中区域。其他靠近广州、毗邻土地的地点,开展相应的整车生产项目,充分发挥自身在“一小时产业合作生态圈”中的优势。
东莞该如何争夺“新能源之都”?
从我国汽车产业变革阶段来看,汽车电动化已经全面发展,新能源汽车“下半场”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智能化和网联化。重建工作将继续深化。
赛迪华南智能创新中心主任龚家勇表示,错失整车项目的东莞需要寻找新路线,与其他城市形成错配优势。“东莞可以继续放大‘三大电’产业链和汽车智能技术优势,积极做好准备,努力为国家新能源产业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与汽车项目不同,在汽车电动化浪潮中,东莞其实在垂直领域拥有诸多优势,其中以“三电”为代表的核心零部件最具代表性。这让东莞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一轮竞争有了一些信心。
在这一领域,东莞目前已形成以动力电池和消费电池领域为核心的双向发展模式。在家电强劲发展的带动下,东莞已形成规模化的锂离子电池制造产业,产业实力领先全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1300家,产业规模超过50.亿元。家电用锂电池产量位居全国第二,拥有东莞新能源、东莞新能源两家全领先企业。在动力电池方面,东莞已形成氢动力电池和锂动力电池两大产业链。锂动力电池的电池技术是首屈一指的。全40强企业中有7家位于东莞。电池技术专利。
即使在汽车零部件领域,东莞也有不少企业在业内享有盛誉。例如,翔鑫科技拥有强大的新能源车身结构冲压、焊接和热成型工艺,为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特斯拉等行业巨头供货。
我每十年做一次梦。到2022年发展的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开始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迈进,将原本分散的产业链优势汇聚起来,串珠成链。瞄准产业链,实施精准施策,不断“补”、“强链”,提高竞争力,特别是关键核心零部件产业。优点是克服了固有的便利性,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核心部件。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底,比亚迪子公司东莞富迪动力有限公司成功退役谢岗标准化工业区。该项目专业从事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新能源汽车发动机的发展无疑是东莞的一个新发展。能源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重大创新,为东莞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增添新优势。
张华文表示,2023年,东莞要抓住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新阶段机遇,持续发展“三电”等关键零部件。“除了已经实施的项目外,东莞还可以继续抓好电池、电控、冲压、轻量化等关键零部件项目的实施。”
《东莞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显示,到2025年,东莞将努力打造高品质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引进和培育1家以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100家主要汽车零部件冠军、“专新”冠军和中小企业深度参与大湾区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建设。
未来几年,东莞应如何加快培育新能源产业,成为产业“新支柱”,在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中脱颖而出?张华文认为,东莞要发挥科技创新和电子信息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信息竞争力。“东莞要加强与一批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专业领域的学者,提高智能化、网络化技术水平。同时,不断强化核心零部件产业优势,发展产业集群。我们将形成人才聚集地,进一步推动成品车项目落户东莞。”张华文说。
No Comment